聚焦两会 | 这些提案与特需儿童息息相关

图片6.png


2022年全国两会刚刚落下帷幕,与往年相比,今年两会涉及特需群体的议案提案数量明显更多,涉及范围也更为广泛。两会上,代表们到底提了些啥,相信也是特需家庭最关心的问题。

 

健全完善

图片7.png孤独症儿童早筛-诊断-干预-康复服务体系

提案背景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沟通交流、人际交往、兴趣狭义等多方面的缺陷。孤独症治疗尚缺有效药物,主要干预途径是长期训练和教育康复。儿童孤独症已居我国儿童精神类残疾首位。


孤独症不仅对患儿的生存发展带来极大障碍,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与行动方案,但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早筛-诊断-干预-康复整套工作机制的落实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具体为:

1. 早筛机制尚未建立。

2. 医疗机构在筛查、诊断及科学干预指导中未能发挥积极作用。

3. 干预机构收费高、资质参差不齐。

4. 多数家庭对孤独症缺乏充分认知。

5. 缺少针对家长的康复技能指导和心理辅导。

建议

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政策托底、规范运行的工作机制。落实筛查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定期向残联通报孤独症确诊儿童的数据,确保残联及时介入。在妇幼卫生信息三级网络系统上,将孤独症筛查和诊疗信息作为独立模块,实时更新,从数据层面掌握孤独症患病数据。

 

2.建立明确的早筛指引机制,规范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早筛查、早干预工作。

 

3.加强孤独症康复机构管理,试点补贴政策。建立与完善有关孤独症儿童科学干预指导标准,及时核查民办、工商、医疗注册的孤独症教育康复相关机构资质,实行专业技术领域归口管理,定期向社会发布符合资质的筛查、评估医疗及干预机构等信息资源。指引家长了解定点干预机构及相关补贴政策。

 

4.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向适龄儿童家长进行科普。指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有需要人群提供孤独症相关的科普信息,促进早发现、早诊治、早康复。

 

5.支持家长服务机构的发展及家长组织的培育,开展家长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包括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为家长提供心理辅导,支持有经验的家长建立互助组织。

 

图片8.png 

图源 |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图片7.png特需儿童平等获得学前融合教育机会

提案背景

在我国,儿童多样化状况越发凸显。特殊需要儿童(如孤独症、唐氏综合症、脑瘫伴随智力发育迟缓等各类残疾儿童以及许多未明确归入现有残疾类别的障碍儿童,如多动症、注意力障碍、社交障碍、其他先天发展障碍)数量在不断增加。特殊需要儿童在3-6岁阶段接受学前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开数据(《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总计)》),2020-2021学年初全国在园残疾幼儿共计36832 ,当年入园残疾儿童13361人,在园及入园残疾幼儿占同口径所有儿童总数量的比例仅为0.07%。造成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入园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

1. 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责任主体不够明确,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需要儿童的意愿及能力普遍不足;

2. 相关部门及相关社会主体(残联及教育部门,家庭、医疗及妇幼保健系统)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规律关注不足,相比康复需求对学前保育教育需求重视不足;

3. 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保障支持体系薄弱。

建议

1.完善法律和政策保障。参照针对残疾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零拒绝政策,所有幼儿园应当承担接收本社区内特殊需要儿童入园的主体责任,保障适龄特殊需要儿童就近入园、应随尽随。根据儿童的实际状况和专业的教育评估结果,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优先采取普通幼儿园实施的学前融合教育,适当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2.搭建有效的医教康协同机制。多部门协同,做好家庭端、妇幼保健以及医疗体系及学前教育体系专业人士的科普教育及培训,引导各方认识学前教育与康复干预的不同作用。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幼小衔接需求,为学前融合教育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衔接过渡提供支持。

 

3.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教育、残联、财政等部门应当提供具体措施保障特殊儿童就近接受免费学前教育,并为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公用生均经费及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所需的其他经费。

 

4.教育部门主导建设能够系统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支持体系。培养学前融合教育师资队伍,重视幼师专业中的学前融合教育学科建设。培训在职学前教育工作者,使其掌握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筛选和支持优秀的幼儿园或专业机构承担区域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功能,为本地幼儿园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提供培训及巡回辅导。

 

图片9.png